立秋
2019年8月8日 农历七月初八 星期四
明天3:12立秋。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。到了立秋,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,因此才有“落一叶而知秋”的成语。从文字角度来看,“秋”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立秋以后,下一次雨凉快一次,因而有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说法。
在立秋时节,大概是每年8月7日或8日,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(立春)。秋,揪也,物于此而揪敛也。”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天即将来临。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,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立秋又称交秋,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。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,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。立秋以后,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,晚稻移栽,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。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,秋天开始。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,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。
夏秋之交,昼夜温差大,气温忽高忽低,往往是疾病多发的“多事之秋”。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,饮食起居既要防暑,又要注意御寒。
立秋三候
一候: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立秋后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偏南风逐渐减少。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。
二候: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。
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,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。
三候:寒蝉鸣寒蝉鸣: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这时候的蝉,食物充足,温度适宜,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,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。
立秋习俗
晒秋
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在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
贴秋膘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,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缺乏胃口,饭食清淡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,称为“苦夏”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就想吃点儿好的,补偿夏天的损失。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当然首选吃肉,所谓“以肉贴膘”。
称水
旧时,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,然后称重。如果立秋前的水重,就表明伏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少;如果立秋后的水重,那么秋天雨水就多,有可能形成秋涝。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,根据水质轻重,推测秋水涨落。
啃秋
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称“咬秋”,寓意炎炎夏日,酷热难熬,时逢立秋,将其咬住。在浙江等地,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,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。
立秋养生要点
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,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,食欲开始增加。因此,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,以补充夏季的消耗,并为越冬做准备。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也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因此秋季养生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、皆以养收为原则。
1、心气平和 安静性情
立秋后天气温燥,尤其“秋老虎”的炎热天气,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。同时,秋天是草木凋零万物萧条的季节,此时容易伤春“悲秋”,人的精神状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此养收之道也。”孙真人曰:“宜安静性情。”此时的精神调养宜收敛神气,情绪乐观舒畅,心平气和,使神志安宁,切莫悲忧伤感,以减轻秋季肃杀之气,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。另外,可适当参加书法、绘画、钓鱼等能使人安定神志的活动。
从情志养生的角度,秋养肺也是重点,立秋艾灸养生平时可以灸一下大椎、肺俞、中府穴。
2、暑去秋来 切勿贪凉
进入立秋之后,暑去凉来,尽管昼夜的温差变化很大,但是在白天一人非常的热,饮食起居要防暑,又要注意御寒。过了一个长夏以后,身体的消耗都非常大,特别是体质比较弱的人容易脾胃虚弱,饮食不可过于寒凉。
炎热夏季,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,在享受清风凉意的时候,也容易患上“空调病”。尤其是在立秋之后,有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病如哮喘及脾胃功能相对薄弱的人,容易出现问题。所以此时切勿贪凉,最好不要开空调,如果必须开空调的时候可以避免正对空调直吹或者将腹部盖好。在树荫下、水亭中、阳台上乘凉时间也不宜过长。注意关节保暖。对已有疼痛症状的关节可以通过艾灸、远红外等照射等方法以温通经脉来缓解症状。
3、运动起居 顺时养收
运动调养方面,秋主收,此时在运动方面,可适当选择可以使人情绪稳定,安定神志的运动,如坐功、太极拳等,还可晨起时做“秋季吐纳健身法”、“鸣天鼓”(具体做法: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,双手的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,共60下。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,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,如此连续开闭9下。以上算作1回,每次可做3回,每天可做3次。具有调补肾元、强本固肾的功效)等保健运动,不适宜进行运动量大、出汗较多的运动,以保全阳气,以防止运动后腠理疏松(皮肤纹理开放),邪气趁虚而入。
生活起居方面,由于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,应 “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”,以顺应阳气之收敛。其次,“春捂秋冻”,立秋乃初秋之季,虽有凉风时至,但暑热未尽,因而着衣不宜太多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,易受凉感冒。
4、饮食调养 调脾暖胃
在饮食方面,立秋时节,肝心少气,肺脏独旺,此时饮食上宜增咸减辛,助气补筋,以养脾胃。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《饮膳正要》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。”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者。此时可少吃姜、葱、辣椒等辛味食物,多食酸、甘味食物,可适当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“入夏无病三分虚”,经过苦夏的煎熬,大凡老年、儿童、体弱者,还有长期疲劳、生活不规律等亚健康状态者,这些人由于抵抗力低下,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弱,除了容易呼吸道疾病外,脾胃往往很虚,也是消化道疾病的易感人群。而且,中医认为“培土可以生金”,调理脾胃可以达到补肺的目的,所以,入秋后脾胃调理也显得重要。
首先,夏天时饮食多寒凉,入秋后不宜再贪凉饮食,除了温食外,可以艾灸一下脾俞、中脘、足三里。
其次,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、肢体倦怠、面色萎黄,或有嗳气、口气、大便稀粘等表现,所以,除了戒烟禁酒、饮食规律,少吃多餐外,可适当吃点健脾化湿的中药,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,如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芡实、山药等。
5、抓住时机 艾灸保养
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也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因此立秋时节的艾灸,以平稳收养为原则,不宜过分宣散。
立秋时节最佳艾灸保养穴位:大椎穴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若突起骨不太明显,让患者活动颈部,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,约与肩平齐。
太白穴在足内侧缘,当足大趾本节(第1跖趾关节)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
关元穴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3寸,是元气出入的关卡。
气海穴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1.5寸,是阴中之阳、元气之海。
陇上寻根,传承古方,呵护生命,孕育健康,缔造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