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之气,就生命形成而论,“生之来谓之精”,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,则精在气先,气由精化。其中,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,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,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。
人体之气,源于先天之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,通过肺、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。
一、人体之气的来源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,其来源有二。
1.先天之气先天之气是受于父母,贮藏于肾之气,习称先天之精气。先天之气先身生,是生命的基本物质,禀受于父母之精气,故又称之为先天之精。“生之来谓之精”(《灵枢·本神》)。人始生,先成精,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,这种先天之精气,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。人之始生,以母为基,以父为楯,父母之精气相合,形成了胎。所谓“方其始生,赖母以为之基,坤道成物也;赖父以为之循,阳气以为捍卫也”(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》)。
先天之精是构成生命和形体的物质基础,精化为气,先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,形成有生命的机体,所以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是后天获得,水谷精气和呼吸清气化生之气,后天之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,因为这类气是出生之后,从后天获得的,故称后天之气。气由精化,后天之精化而为后天之气。
2.1 呼吸之精气通过人体本能的呼吸运动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新鲜空气,又称清气、天气、呼吸之气。“喉主天气”(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),“天气通于肺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。人体赖呼吸运动,使体内的气体在肺内不断交换,实行吐故纳新,参与人体气的生成。故曰:“天食人以五气,五气入鼻,由喉而藏于心肺,以达五脏。”(《类经·气味类》)
2.2 水谷之精气又称谷气、水谷精微,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,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。胃为水谷之海,人摄取饮食物之后,经过胃的腐熟,脾的运化,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,输布于全身,滋养脏腑,化生气血,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。故曰:“人之所受气者谷也”(《脾胃论·脾胃虚传变论》),“人以水谷为本,故人绝水谷则死。”(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)如初生要儿,一日不食则饥,七日不食则肠胃枯竭而死,可见人类一有此身,必资谷气入胃,洒陈于六腑,和调于五脏,以生气血,而人资之以为生。
人自有生以后,无非天地之为用。非水谷,无以成形体之壮;非呼吸,无以行脏腑之气。所以说:“人一离腹时,便有此呼吸……平人绝谷,七日而死者,以水谷俱尽,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。然必待七日而死,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。”(《医旨绪余·原呼吸》)
二、人体之气的生成过程人体的气,从其本原看,是由先天之精气、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而成的。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,其中与肺、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。
1.肺为生气之主肺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场所,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,呼出体内的浊气,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。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,保证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进人体内,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
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主要生成宗气。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,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于肺,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,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(膻中),形成人体的宗气。“夫合先后(指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——作者注)而言,即大气之积于胸中,司呼吸,通内外,周流一身,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。”(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》)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,贯心脉而行气血,通达内外,周流一身,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,从而又促进了全身之气的生成。
肺司呼吸,“吸之则满,呼之则虚,一呼一吸,消息自然,司清浊之运化。”(《类经图翼·经络》)宗气赖肺呼吸清气而生,待其生成之后,则积于胸中,走息道而行呼吸。肺通过呼吸,排出浊气,摄取清气,生成宗气,以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。
呼吸微徐,气度以行,“一呼脉再动,气行三寸,一吸脉亦再动,气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脉行六寸。”(《灵枢·五十营》)
肺借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,为一身之气提供物质基础,赖化生宗气进而化生一身之气,肺之呼吸是气的生成的根本保证,故曰:“诸气皆生于肺”,“肺主气,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。”
(《类经·脏象类》) 肺为呼吸橐龠(tuó yuè),虚如蜂窠,吸之则满,呼之则虚,受脏腑上朝之清气,禀清肃之体,性主乎降。“人身之气,禀命于肺。肺气清肃,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。”(《医门法律·肺痈肺痿门》)
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,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,“升降者,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;出入者,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。”(《读医随笔·升降出入论》)
而肺则集升降出入于一身,呼则升且出,吸则降且入。“肺之一呼吸,以行脏腑之气。”(《医易一理》)从而维持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,故曰:“气……周流一身,循环无端,出入升降,继而有常……总统于肺气。”(《金匮钩玄·附录》
总之,肺脏通过呼吸运动,吐故纳新吸清呼浊,化生宗气,进而生成一身之气,并总统一身之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,从而保证了气之生生不息。故有“肺主身之气”(《医门法律·明胸中大气之法》),“肺为气之主”(《仁斋直指方论·诸气方论》)之说。
2.脾胃为化气之源司受纳,脾司运化,一纳一运生化精气。脾升胃降,纳运相得,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,靠脾之转输和升清作用,把水谷精气上输于肺,再由经脉而布散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在气的生成过程中,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尤为重要。“人之所受气者谷也,谷之所注者胃也。”(《脾胃论·脾胃虚实传变论》)“胃司受纳,脾司运化,一纳一运,化生精气,津液上升,糟粕下降,斯无病也。”(《明医杂著》)
脾升胃降,纳运相得,才能将饮食化生为水谷精气。因为人在出生之后,依赖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,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依赖于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,饮食入胃,经过胃之受纳和腐熟进行初步消化,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,靠脾的磨谷消食作用,将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——水谷之精气,并靠脾之转输和散精作用,把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再由肺注入心脉,通过经脉布散到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,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。
所以李中梓说:“婴儿既生,一日不再食则饥,七日不食,则肠胃涸绝而死。经云:安谷则昌,绝谷则亡……胃气一败,百药难施。一有此身,必资谷气。谷入于胃,洒陈于六腑而气至,和调于五脏而血生,而人资之以为生也。故曰后天之本在脾。(《医宗必读·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)脾为五脏之轴,胃为六之首,脾胃合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。脾胃在气的生成过程中,不仅化生水谷精气,提供物质基础,参与宗气的生成,而且又能滋养先天之精气。
3.肾为生气之根肾有贮藏精气的作用,肾的精气为生命之根,生身之本。肾所藏之精,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。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,为生命的基础,后天之精,又称五脏六腑之精,来源于水谷精微,由脾胃化生并灌溉五脏六腑。
实际上,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在肾脏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,故曰:“先天之气在肾,是父母之所赋;后天之气在脾,是水谷所化。先天之气为气之体,体主静,故子在胞中,赖母息以养生气,则神藏而机静。后天之气为气之用,用主动,故育形之后,资水谷以奉生身,则神发而运动。天人合德,二气互用,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,则生生而不息;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,始化化而不穷也。”(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》)
可见,肾精的盛衰,除先天条件外,和后天之精的充盛与否也有密切关系。肾脏对精气,一方面不断地贮藏,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供给,循环往复,生生不已。所以说:“肾者,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脏盛乃能泻,是精藏于肾而又非生于肾也。五脏六腑之精,肾藏而司其输泄,输泄以时,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。”(《医述》引《恰堂散记》)
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充盛,不仅给全身之气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,而且还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,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气不绝。所以说:“父母媾精时,一点真阳,先身而生,藏于两肾之中,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,故谓生气之原。”(《医门法律·先哲格言》)
总之,人体之气的生成,赖五脏系统的综合作用,其中与肺、脾、肾的关系最为密切。一者靠肾中精气、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;二者靠肺、脾胃、肾三脏功能的正常。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,故临证所谓补气,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。
陇上寻根,传承古方,呵护生命,孕育健康,缔造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