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对现代人来说,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,但生、老、病、死对每个人来说却是不可避免的。因此,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、强健身体,以减缓衰老、延长寿命。最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提出了关于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的论述,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。秋季养生的方法内容丰富,本文基于历代医家的养生经验,经过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,并对各年龄段养生方法进行概括举例。
秋季饮食调摄
秋以燥气为主,秋应于肺,肺喜润而恶燥,易被燥邪所伤。因此,在秋季燥气当令之时宜滋阴润燥,以防燥邪伤肺。
《饮膳正要》提出:“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”。芝麻、麻仁有滋阴润燥的作用,粥也是很好的养阴益胃之品。丘处机提出:“又若患积劳五痔消渴等病,不宜吃干饭炙肉”,尤其对于消渴、痔疾等阴虚内热患者更不可过食干硬、燥热辛辣之品。辛多升散,加之天气干燥,易引起邪火上侵而损伤津液。李东垣曾说:“盖夏月火旺,宜汗散之,故食姜不禁。辛走气泻肺,故秋月禁之”。
在饮食的摄入量方面《遵生八笺》明确指出:“秋三月 …无令极饱,令人壅。”秋季天气转凉,食欲大增,但经过夏季湿热天气,导致脾胃内湿之象明显,如强食、饱食会使已经虚弱的脾胃更加受损,需防止过饱壅塞气机,影响肺的肃降功能。 秋饮青茶青茶为半发酵茶,性微凉,生津止渴,消除体内余热,秋季气候干燥,最宜饮用。
秋季养生“四大名补”秋冬时节寒冷干燥,我们的身体也变得“脆弱”起来,稍不留神就会感冒、咳嗽,肺病、心脏病等慢性病在这个季节也容易复发。因此,秋季要适当“进补”。
1、莲子莲子有很好的滋补作用,古人认为它“享清芳之气,得稼穑之味,乃脾之果也”。秋天食用有养心安神、健脾补肾、止泻固精等功效。不仅有助缓解失眠等,对易患咳嗽、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来说,莲子还可以通过补肾增强免疫力,达到润肺的效果。
2、芡实这是睡莲科植物英的干燥成熟种仁,又称“鸡头米”、“鸡头”等,在南方较常见。中医认为,芡实性味甘、涩、平,入脾肾二经,能健脾祛湿、固肾止泻,且有“补而不峻”、“防燥不腻”的优势。其补肾效果强于山药,祛湿效果优于红小豆,镇静效果强过莲子,可以说是一种被埋没的补益佳品。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,有一条就是吃芡实。
3、栗子香甜味美的栗子,是秋冬非常受欢迎的零食。中医认为,栗子性味甘温,有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等功效。
栗子可生食、炒食、加水煮食等在众多的食用方法中,生吃栗子,且缓慢阻嚼、徐徐咽下时的补肾效果最佳。这是因为生栗子中酶和维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,且细嚼慢咽时消化更充分,更利于人体吸收,对体虚乏力或肾虚导致的腿脚无力等症状效果良好。
4、花生花生是一种高蛋白的油料作物,自古享有“长生果”的美誉。《本草纲记载,“花生悦脾和胃、润肺化痰、滋养补气、清咽止痒”,适合脾虚消瘦、食少乏力、干咳少痕等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花生红衣(即花生皮)补气止血的作用更强,因此,需要补血的人可挑选红衣更多的小粒花生,而煮粥、打花生浆则可以挑选大粒的花生。此外,醋泡花生仁、用生花生壳煮水喝,还有一定的降压效果。
秋季精神调摄
丘处机指出:“切须安养,量其自性将养”。秋内应于肺,肺主忧,秋季萧瑟的气候特点易使人感到忧伤,应保持平衡的心态,不度量、不攀比、不怨天尤人,乐观开朗,淡薄宁静;应有喜悦收获的感受,这样才能“收敛神气”,缓和秋气对肺金的伤害,同时又可守护元气,为冬季潜藏阳气做好准备。
秋季起居调摄
秋季禁寒饮湿衣秋季的起居调摄应和缓平稳,宜晚卧晚起以顺应阴精生长、阳气内敛,使肺气得舒。《饮膳正要》提出:“秋季禁寒饮并穿寒湿内衣”。秋季在饮食上应避免寒饮伤肺,在穿着上避免湿衣伤肺,否则会导致饮邪内停,肺失清肃。秋季肺主肃降的功能正常,才利于冬主封藏,否则会引起肾不藏精等一系列疾病。
《内经》最早提出”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。初秋湿邪仍然盛行,感之立即发病可见濡泻,关节痹痛;不立即发病则积于体内,日久化热,伤及肺之肃降,到冬季寒冷之气来临时会使内郁之火上行而见肺热咳嗽等症。由此可以看出,冬日咳嗽多是秋季养生不慎所致。因此,夏秋之交应防湿邪,不可暑热取凉、久居湿地、过食肥甘厚腻,惟宜健脾利湿。
扣齿、咽津、熨眼早晚叩齿三十六下后,将产生的津液咽下,可起到润脏养身之效。秋季燥邪当令,容易引发两眼干涩,将两手搓热,然后热熨眼上,再在太阳穴处轻揉三十下,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,缓解眼涩症状。正如《摄生消息论》中提出:“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,咽津,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,于秋时行此”。秋气燥,汗、吐、下之法会使津液损伤,不应轻易使用。
各年龄段养生概要
小儿秋季防阴虚致病
小儿秋季多发咳嗽,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,应定时开窗,居室保持适当湿度,及时增减衣被,不可过于保暖,保证充足睡眠。三根汤可治疗初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,推拿肺、脾经,点揉天突、膻中、肺腧等穴可预防小儿咳嗽;对风燥热邪所导致的咳嗽可采用丝瓜花蜂蜜汤频饮治疗。平时少吃羊肉、荔枝等燥热伤阴的食物,忌辛辣刺激、卤、腌、酱类食物。 秋季是小儿急性肾炎的高发季节,通常是由阴虚导致外感风热湿毒所引起的。因此,素体阴虚小儿多发此病,以全身浮肿、少尿、血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。平素预防可选用金银花、连翘、射干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类药物,如肾病水肿在食疗上可选用赤小豆、鲤鱼、冬瓜、丝瓜络等食物调摄。
青中年秋季防燥邪
秋季易于感受燥邪,多见口舌干燥、咽痛、干咳无痰、痰中带血等症。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,初秋多为温燥,用胖大海冰糖水代茶饮可防秋温燥;晚秋多为凉燥,用姜糖苏叶牛蒡饮代茶热饮预防凉燥,或选择桔梗、百部等。治疗燥邪宜微辛甘润,不可用发散、苦寒等药物。 清代著名医家俞根初在《通俗伤寒论》中记: “故秋燥一证,先伤肺津,次伤胃液,终伤肝血肾阴”感受燥邪日久可见胃阴亏损,表现为胃部隐痛、咽干、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胃液不足者予以酸甘化阴以养胃液,不可过汗出。平时可多吃糯米、小米、南瓜等益胃养阴的食物,多饮五汁饮可清热生津。
燥邪移至下焦可产生肠枯便秘等病症,草决明泡水代茶饮可预防便秘。 老年人秋季防宿疾
秋季是老年人旧病的复发季节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中风、冠心病、风湿等疾病,其中以肺病最为常见。元代养生学家邹铉在《涛亲养老新书》提出“其新登五谷,不宜与食,动人宿疾”新打下的粮食因其生发之机太旺,易引发旧疾。秋季老人多发肺病,表现为咳嗽、喘症,其病机为肺气壅滞、肺失肃降,多与痰浊内伏有关,不宜过多进食肥甘厚味之品,应多食薏米、柑橘等健脾利湿的食物。
入秋后应积极预防感冒,天气较冷时防止吸入寒凉干燥的空气,以冷水洗脸,积极锻炼,增强耐寒能力。因痰热上壅引发的喘嗽发作,不宜食用辣椒、花椒、芥末、茴香等热性食物,采用贝母、瓜蒌、竹茹等清热化痰;寒痰内阻引发的喘嗽,不予苦瓜、桑椹、豆豉、马齿苋等,以贝母、半夏、生姜等药物温化寒痰;肺疾同时发生者佐以杏仁、白果等敛肺平喘之品。
陇上寻根,传承古方,呵护生命,孕育健康,缔造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