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椎管狭窄症是指:患者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腰椎管出现骨性纤维结构的异常变化,导致患者腰椎管腔相较正常健康的椎管腔而言更为狭窄,使得腰部硬脊膜和神经根引受到压迫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的病症。
腰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,男多于女,依据其致病因素的不同,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分为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及继发性腰椎管狭窄两种。
发育性腰椎管狭窄椎管前后经的狭窄比横经明显,椎弓根缩短,狭窄可能累及多节段;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多是由于椎管结构退行性变、滑脱、外伤、手术后医源性狭窄及脊柱畸形、后纵韧带肥厚、黄韧带骨化等导致腰椎管压力增加,马尾缺血,神经根受到压迫,此时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马尾神经症状或神经根症状。
腰椎管狭窄症起病缓慢,常先有慢性腰痛史。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:间歇性跛行。
临床诊断中,腰椎管狭窄患者常可合并有椎间盘突出的症状,多数没有明显的体征。但是,患者在病史阐述中,常诉正常行走几百米,严重者甚至几米后,下肢出现疼痛或麻木、乏力,此时如果进行短暂的休息,症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缓解,可继续行走;一般在行走十步、数十步之后,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疼痛或麻木、乏力症状,循环反复。
对于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,虽然在行走中会出现症状,但是在骑自行车时,症状不会出现。
腰椎管狭窄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,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,还可能为治疗带来难度,影响治疗效果。因此,必须提醒患者,要充分认识腰椎管狭窄症的危害,早发现早治疗,做好康复保健和治疗,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。
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一般椎管狭窄的患者主要的特点是症状重,但临床体征轻。
1、下腰痛:疼痛一般比较轻微,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,一般腰向前屈没有症状,后伸时症状明显。
2、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:这是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最主要的一点。患者常在步行一、二百米,甚至是十几米时产生腰腿痛,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,若继续再走,不久疼痛又出现。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,前屈时症状减轻。
3、马尾神经压迫症: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,严重者可以导致大、小便失禁、性功能障碍,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。
4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。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,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,多为酸痛、麻痛、胀痛、窜痛,疼痛的程度不同。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,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、痛觉异常、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。
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腰椎管狭窄并不等同于腰椎管狭窄症。很多人片子上可以看到腰椎管狭窄,但没有不适症状,这种情况是不需治疗的。只有当影像上有腰椎管狭窄,并有相应症状,我们才称之为腰椎管狭窄症,这时候才需要进行治疗。
1、卧床休息:急性期,也就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时期,卧床休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。
2、口服药物:
( 1 )非甾体抗炎药:主要用于急性期的消炎镇痛。
( 2 )脱水药:也称作消肿药。可以有效的消除神经根的水肿,减轻症状。
( 3 )营养神经类药:如甲钴胺片等。
3、理疗与康复锻炼:物理治疗可以有效消除神经根水肿,促进血液循环。康复锻炼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,防止病情的复发。
( 1 )飞燕点水式背伸肌锻炼病人俯卧位,使腹部着床,四肢、头部抬起像飞燕一样,锻炼目的同拱桥式。
( 2 )侧卧位梨状肌舒缩锻炼病人侧卧于床上,上边的腿抬高,抬腿时应尽量使两腿之间的角度为直角,两腿交替进行。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和臀部得到锻炼。
( 3 )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包括三点式、五点式:病人仰卧于床上,双脚掌、双肘部、后枕部着床,小腿与床垂直用力,使身体其他部分离床拱起像拱桥一样。此方法可使脊柱两侧腰背肌得到锻炼。腰背肌发达吃力平衡,可保护脊柱在受力时不挤压椎间盘。
( 4 )直腿抬高锻炼主要锻炼腘绳肌和股四头肌。病人平卧于床上,双腿交替抬高、放下,反复进行,抬腿时应尽量使下肢与身体成直角。腰椎管狭窄症的功能锻炼要遵循先慢后快,先小幅度后大幅度,先局部后整体,先轻后重,循序渐进的原则,持之以恒,才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。
4、硬膜外封闭:
这个治疗是一种往腰椎神经根受压部位直接注射止疼、消炎药的一种方式。因为作用比较直接,如果诊断正确,注射精准,效果往往非常好。有很多人打完之后症状会很快缓解或消失。
5、手术治疗:原则是减压、固定、融合。
陇上寻根,传承古方,呵护生命,孕育健康,缔造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