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。仲秋白露节气“露凝而白”,至季秋寒露时已是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为霜了”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·寒露》
寒露,九月节。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
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,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。史书记载“斗指寒甲为寒露,斯时露寒而冷,将欲凝结,故名寒露。”
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。寒露之后,露水增多,气温更低。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1、节气三侯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”。
鸿鴈来宾
寒露之日,“鸿雁来宾”。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,季秋后至者为宾。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,此时是最后一批,古人称后至者为"宾"。《通书》作来滨。滨,水际也,亦通。
雀入大水为蛤
雀,小鸟也,其类不一,此为黄雀。大水,海也,《国语》云:雀入大海为蛤。盖寒风严肃,多入于海。变之为蛤,此飞物化为潜物也。蛤,蚌属,此小者也。
后五日“雀入大水为蛤”,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,飞物化为潜物,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。
菊有黄华
草木皆华于阳,独菊华于阴,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,而独菊言者,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。
这一时节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。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℃,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,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℃以上,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℃以下。
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,候(5天)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℃,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,已是冬季了。千里霜铺,万里雪飘,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。
2、寒露习俗
登高 众所周知,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。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,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,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风俗。
斗蛐蛐儿 白露、秋分和寒露,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。蛐蛐儿也叫促织,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,天气渐凉,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,故有“促织鸣,懒妇惊”之说。
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,此时菊花盛开,为除秋燥,某些地区有饮“菊花酒”的习俗,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,渐渐移至重阳节。
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、酒曲酿制而成,古称“长寿酒”,其味清凉甜美,有养肝、明目、健脑、延缓衰老等功效。
3、养生要点:足部保暖,热水泡脚
民间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 的养生保健谚语。寒露时节,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。天气由凉转冷,入夜更是寒气袭人。
“寒露脚不露”告诫人们寒露过后,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,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,切勿赤脚,以防“寒从足生”。
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。从养生理论看,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,而负担最重,因此,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,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,保温性能差,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。
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,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,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,还能使血管扩张、血流加快,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,降低肌张力。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,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,缓和或消除一天的疲劳。
4、养阴润肺防秋燥 “寒露”时节起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。
自古秋为金秋也,肺在五行中属金,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,“金秋之时,燥气当令”,而燥邪最容易伤人体津液。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,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,皱纹增多,口干咽燥,干咳少痰,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。所以养生的重点是滋阴润燥、养肺生津。
秋季润燥,首选百合,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寒,入心、肺经,功擅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。
寒露时气候干燥,人体出现的各种“燥”象,可取百合 30 克洗净切碎,大米 50 克,加水 400 毫升,同煮至米烂汤稠,加适量冰糖,每日晨起服用。
对于、咽干口燥、皮肤干燥较重者,可加入玉竹、沙参或麦冬、天冬等,并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入蜂蜜。
除了粥,还可以选择服用秋梨膏、养阴清肺膏、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。此外,为了预防秋燥,还可适当多吃一些水果,以梨、甘蔗为首选;其次,像荸荠、香蕉、枇杷等也是良好的润燥之物。
5、先调脾胃后进补
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曰:“甘先入脾”。在五行中脾胃属土,土生金,肺肠属金。甘味养脾,脾旺则金(肺)气足。古人云:“厚味伤人无所知,能甘淡薄是吾师,三千功行从此始,淡食多补信有之。”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,如山药、大枣、粳米、糯米、鲈鱼、鸭肉、莲子等。
民间一直非常重视秋冬进补, 有“秋冬进补,开春打虎”的说法,但寒露时节人的脾胃尚未完全适应气候的变化,因此不能急于进食肥甘厚味,当先调理一下脾胃, 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。 否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而生火、生痰、生燥,更伤阴。
对于平素脾虚者(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、肢体倦怠、乏力、时有腹泻、面色萎黄等),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、益气、和胃的药物。
6、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,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,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,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,以有温热感为宜。每次灸半小时左右,每天进行1次,连灸10次为1疗程。一般来说,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,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。
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、神经衰弱等病,用此法进行防治,效果很好。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。取一块姜,切厚片,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,放在脐上,点燃艾炷,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(就像鸟啄食一样),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。
7、按摩委中穴 寒露节气与人体的膀胱经相对应。膀胱经从内眼角的睛明穴一直走至足小趾的至阴穴,可以说是“从头到脚”,是人体当中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。寒露时可常按摩膀胱经上的委中穴,具体按摩方法是:
用双手拇指端按压两侧委中穴,一压一松为1次,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,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,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。按压时,如果能涂抹上一点刮痧油或药酒,效果会更好。经常按摩委中穴不仅可以治疗腰痛,而且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疼痛。
8、寒露起居: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,自然界中的“阳气”开始收敛、沉降。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,因此,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就有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的论段,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。
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,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“早睡早起”。为避免血栓的形成,应该顺应节气,分时调养,确保健康。
寒露时可选择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打球等运动,但每天运动时间不宜太早。这是因为:一是天刚亮时城市空气不佳;二是因为晨起气温偏低,身体偏弱者容易感受寒邪。
故人们宜在太阳升起后外出运动,运动时避免出汗太多,否则会伤阴损阳。如果遇到起风变天、阴雨天气,可在室内运动,不可盲目冒寒涉水运动,以免感受寒湿而感冒。
9、寒露坐功养生 “寒露坐功”养生,具体做法是: 每天清晨,双腿盘坐,两手心向上,十指尖相对,缓缓上提至乳胸前,两手前臂内旋,双手慢慢向上托起,手心朝上,指尖分别朝左右侧方向,两臂伸直,且呈开放型。身体上耸,头转向左,手心翻向下,两臂由体侧缓缓放下。
如此反复做15次,然后上下齿相叩,即叩齿36次,漱津几次,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,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。如此漱津3次,一呼一吸为一息,如此36息而止。常练此功法可改善头痛、腰背痛、鼻出血、目黄泪出等症。
10、别再“秋冻”锻炼
一般来说,寒露之后降温幅度会增加,昼 夜温差也会加大,这个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,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,已经不适合进行所谓的“秋冻”,否则很容易着凉。此外,寒露过后, 一般是心脑血管病、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 肺炎等疾病的高 发期,中老年人要特别留心, 最好推迟晨练时间,减少日常锻炼频率,多注意休息。
陇上寻根,传承古方,呵护生命,孕育健康,缔造美丽。